文章

2015年国产葡萄酒竞争压力空前

作者:--?编辑:孙庆冉 John Sun?发布日期:2015-03-04 进入2015年,举步维艰的国产葡萄酒在未能穿越“寒冬”的情况下,将遭遇进口葡萄酒关税下调的冲击。这双重压力有可能将国内葡萄酒行业推入压力空前的竞争险境。 尤其是关税归零,或将促使进口葡萄酒之虎长驱直入,加紧蚕食国内葡萄酒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 有例为证,新西兰葡萄酒的“零关税”自2012年开始,在取消2%~4%的进口税率之后,对中国出口迅速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在华出口份额节节攀高,中国消费者也更加有兴趣购买物有所值的新西兰精品酒。 这一情况将在世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国智利和占据我国进口酒份额第二的澳大利亚身上上演。2015年智利葡萄酒进入中国实现零关税。澳大利亚也会在4年之内实现关税归零。 值得注意的是,二者是这近两年在中国创造“逆势增长”出口记录的国家。 进口酒关税归零或下调将打压国产葡萄酒的成本优势。可以想象的是,未来几年内,国产葡萄酒除了将遭遇进口酒关税下调和归零的阶段性冲击外,长期依赖的价格优势,将不再成为竞争王牌,这将是国产酒无法回避的竞争冲击。 零关税之下,国产葡萄酒企业的效益空间将遭挤压。 不同于我国把葡萄酒产业被列入轻工业,生产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税收等费用(比如10%的消费税等),欧盟很多国家将葡萄和葡萄酒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整个产业链都获得国家的补贴。即便是在葡萄酒酿造领域,在国外,葡萄酒厂、葡萄酒庄依旧属于农业产业领域,相应的税收、管理费用要低于工业产业。在出口方面,欧盟很多国家对于出口的葡萄酒产品有退税的政策。 反观我国葡萄酒产业虽有一定补贴,不过,仅有蓬莱、宁夏等少数产区对于种植葡萄进行补贴,而且这种所谓的补贴多是一次性的,补贴数额也十分有限。 在欧洲、澳洲、美洲等国家的葡萄酒出口到中国本都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下,零关税将更加显现进口酒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价格优势。 欧盟普通进口葡萄酒原价差不多2欧元左右,折合人民币不超过20元,加上运费平均每瓶2元,税后的到岸成本为30元左右,加上经销商运营成本,每瓶酒售前成本约32元,成本优势本十分明显。 随着“零关税”实施,进口酒在中国出口将砍掉运费中的交税到岸的成本。 由此可看,国产葡萄酒价格优势本来就不能长久,现在更是靠不住。 国产葡萄酒其他的压力来自自身,在以往同进口酒竞争的环境中,国产葡萄酒长期倚重团购渠道等灰色营销。当下,随着限制“三公消费”、“禁酒令”等政策的实施,这些不合理消费形态在逐渐破裂,并对国产葡萄酒的市场造成了很大压力。 从调整这几年来看,由于灰色营销失效,加之没有培养起大众消费需求,国产葡萄酒部分区域进口产品比重不断上升,甚至已经挤占了国内的品牌市场,进口酒大量进口、库存,以低价抛售,对产业、市场都形成了严重冲击。 国内葡萄酒企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一些内部问题,也使得国产葡萄酒在未来竞争中压力空前。 首先是产品个性不太突出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来国产葡萄酒在个性打造上有所进步,但路还很远。国产葡萄酒产区、企业的产品不能表现出区域的个性和特点,定不能形成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不少国产葡萄酒企业长期把产品定位在高端,这不符合产区自然条件和市场规律,在行业调整之下遭受重击。世界上主要的葡萄酒生产、消费国家,都以餐酒为主,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结构,国产葡萄酒产品要进入家庭产业才能扎实,高端市场的“蛋糕”才能真正做大。 再者,国产葡萄酒行业长期对技术认识和尊重度不够,使得我们的产业没有支撑,没有支撑也就没有未来。虽然现在各产区都有品质不错并获得公认的产品,但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由于性价比不合理,以致我们失去市场和消费者。 在市场推广模式上,国产葡萄酒企业的市场推广是品牌、概念、渠道为王;推广人员不懂酒,推广活动远离消费者,并且期望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故意把葡萄酒神秘化、神圣化,这样更是加大了葡萄酒与消费者的距离,也加大了我们谋局未来的压力。 …

别被“关税下调” 掩盖了国产葡萄酒的真正问题

作者:石磊 ?编译:孙庆冉 John Sun?发布日期:2015-01-19 随着中国与澳大利亚签订自贸协议,澳产葡萄酒的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更不乏观点认为这将彻底改变中国葡萄酒的产业格局,以澳大利亚葡萄酒为代表的进口产品将抢得更大市场份额,而国产葡萄酒则前景堪忧。 的确,受行业调整的持续影响,国产葡萄酒行业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承受着较大压力,以往强势的团购、餐饮等渠道下滑严重,而大众饮用的培育工作并未取得明显效果。   与此同时,进口葡萄酒却越来越接“地气”,几十元价位的产品大量涌现,在人们日常休闲饮用中倍受青睐。在这种形势下,进口葡萄酒的关税下调,可能进一步将国内企业推向艰难处境。 事实上,关税下调对国内葡萄酒市场的影响已经有所体现。 新西兰葡萄酒在2012年即实现“零关税”,其对中国出口量迅即大幅增长,目前中国市场已成为其最重要出口地之一。 而根据中国与智利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2014年智利葡萄酒进入中国的关税额度为1.6%,这已经促成了智利葡萄酒逆势飚红的表现。2013年前8个月,智利葡萄酒对中国出口总量同比增长19.6%,出口金额高达4879万美元,同比增长26.62%,出口每箱均价为35.25美元,同比增长5.87%。从今年开始,智利葡萄酒对华出口也将实现零关税,其市场表现无疑还会有进一步的提升。考虑到自2013年以来的国内市场形势,受“八项规定”等政策性影响,酒类消费需求并不旺盛,市场体量也并没有明显的增长,那么各国进口葡萄酒的增量,显然吞噬了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数据情况也支持这种判断,去年上半年,国内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完成酿酒总量50.85万千升,同比下降3.92%,完成销售收入191.7亿元,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0.37%,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9.91亿元,同期下降5.16%。 进口葡萄酒的关税下调,对于国内葡萄酒行业所造成的阶段性冲击,这是客观存在也无需回避的,但如果以此为借口,掩盖了其他问题,那恐将招致真正的危机。以往,国产葡萄酒对进口酒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格和营销两方面,而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两点优势都已经靠不住了。 在价格上,国产葡萄酒的品质根基打得更深,价格水平又相应上浮,而进口酒的价格泡沫也被逐渐挤出,此消彼长中,二者的性价比表现不断趋同。当然,如果一味地把低价当王牌,这个行业也不会有出路。 而在营销方面,国产葡萄酒的所谓优势甚至是一把双刃剑,靠利益或资源关系构建起来的渠道结构,虽然能有效覆盖市场、快速实现销量,但也导致产品与大众消费群体的疏远,广大消费者对国产葡萄酒真实的品质、文化内涵缺乏有效认知。在真正的市场化竞争中,营销致胜反而成了国产葡萄酒的瓶颈与局限。相比于关税下调的后市影响,进口葡萄酒的当下所为更令人称道。 为了与中国市场、中国文化不断融合,与中国消费者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波尔多葡萄酒行业协会推出了波尔多葡萄酒与中国八大菜系的搭配指导方案,甚至具体到与某些菜系代表菜品的口味对应,还将与中国各菜系的烹饪大师进行合作,使波尔多葡萄酒更好地融入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当中。还有些国外葡萄酒生产商在研究中国的婚庆市场,针对婚宴用酒特点,研发出特殊包装的产品,便于将餐桌上剩余的酒收集存放。正如网络上的一句流行语,比你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还比你更努力。 国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的未来竞争,重在比拼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对消费者需求的有效迎合。所以,我们不能紧紧盯着关税下调这一点,更要看清自身在市场思维和行动上的不足之处,加快调整,弥补差距。换个角度说,我们也不必因进口酒关税下调而看衰国产葡萄酒,市场才是决定竞争胜败的依据。 …

国产葡萄酒缺乏规划指引

作者:丛晓燕??编辑整理:孙庆冉? John Sun??发布日期:2014-10-15 近年来,国内葡萄酒市场的发展有了比较明显的下滑趋势,在这样的特殊时期,行业各方面都在思考未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一期,本刊总编辑继续对话李德美德美教授,从行业规划和指引的角度,畅谈国内葡萄酒产区与产品的现状,分析其中原因,共同把脉中国葡萄酒的未来。 记者:这次市场低迷,为什么本土生产企业比纯粹做进口的企业受的影响更大? 李德美:国产葡萄酒这些年来在推广上有些错误和误区:一方面,如果产品本身有问题,很难喝,很酸或者很涩,但销售者并不认真去解释,就说葡萄酒本身就是这样。其实,葡萄酒是有酸涩味,但它是平衡的,不会让人喝得很难受。另一方面,随着进口葡萄酒的进入,消费者接触的葡萄酒越来越多,就会发现葡萄酒不都是那样过酸过涩的,有很多也是很好喝的,这部分的消费者就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国产葡萄酒。 本土生产企业的困难还有一个原因:大概在2006、2007年的时候,有做国际市场调研的报告说,高档葡萄酒增长的速度更大,更有成长空间,所以大家都去做高档葡萄酒,并成为一种风潮。但是对于中国葡萄酒企业来说,做高档葡萄酒怎样都做不过欧州那些企业,他们做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是拿自己的弱势与别人的强势做比拼。更何况高档葡萄酒远离了大众消费。 记者:国产葡萄酒市场的情况怎样? 李德美:从统计数字上来说,2012年与2011年相比,2012年仍是正数增长,只是幅度减少,而2013年与2012年相比,2013年有比较大的下降,而且是全面的,无论是材料、销售、利润、税全都是负的,尤其是骨干的大企业,它们下降的幅度更大。到目前为止,仍是下滑趋势。 记者:中国的葡萄酒市场份额,有人说以国产葡萄酒为主,进口葡萄酒为辅,甚至有的说国产葡萄酒占到7成的份额,具体如何? 李德美:从数量上来说,进口葡萄酒与国产葡萄酒的比例大约是2:8;但以市场份额来看,进口葡萄酒大约占45%,国产葡萄酒大约占55%。 记者:你不久前说过国产葡萄酒需要市场规划。我也走访过不少酒庄,我觉得市场规划前应有更高层面的规划,做酒庄前,对那个地方的气象、土壤和葡萄品种有没有很好地去研究?大到从国家的层面,要有一些规划指引,中到大的产区,要有科学指引,有了这些指引后,酒庄才能迈出正确的第一步,关于这方面,你觉得我们国家做了哪些?做得够不够? 李德美:像规划这种基础性的工作,包括适宜的地方、适宜的品种、适宜的技术模式和产业类型,必须从国家的层面来展开,产区的发展也要由产区政府来主导,因为中国社会很特殊,不是他们来主导,这种工作就会缺乏系统和全面,他们调动的资源和力量是足够的,但这个行业形成到现在,它一直是政府没有太多的管理和干预,基本上都是在市场的状态下发展的,像小麦、玉米、苹果,国家会有一个系统来统筹这些工作,而葡萄酒则没有。 记者:为什么没有呢?是因为我们国家缺少这方面的技术吗? 李德美:这个产业产生的时候,是中国推行市场经济,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候,所以这个产业在计划经济里面几乎没有什么地位。而葡萄酒没有作为单独的一个产业来发展,又很小,后来政府就直接交给市场了。 记者:对于中国葡萄酒产业来说,政府直接交给市场,这是幸事呢,还是不幸的事情? 李德美:我觉得,从不利的方面来说,因为中国政府在整个社会经济管理当中,是处在一个很强势的位置的,没有在它的这个体系里面,享受那些相关的条件,这是不幸的;从有利的方面来说,它是在自由市场成长起来的,调整起来可能会更快些。 记者:中国葡萄酒产业,有两个很重要的政策:一个是1994年国家颁布实施了新的葡萄酒标准,废除了原汁含量在50%以下的葡萄酒的生产,是吧? 李德美:不是,1994年是颁布了一个新标准,但没有废除那个旧的标准,是两个标准并存的,直到2003年旧的那个标准才停止使用。 记者:另外一个政策是:2002年,国家颁布了《中国葡萄酿酒技术规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葡萄酒的真正发展是从2003年才开始的:一方面,2003年才全面开始生产符合国际规范的葡萄酒;另一方面,刚才说了2003年才停止半汁葡萄酒的生产。所以,2003年对国产葡萄酒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头。 李德美:对。 记者:目前这种状态下,你觉得行业协会是不是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德美:是的,因为政府里没有一个这样的机构,制定法规并进行行业宏观管理,所以葡萄酒协会就显得更重要。 记者:与葡萄酒的种植、酿造、销售有关的葡萄酒行业机构主要有哪几个? 李德美:中国酒业协会的葡萄酒分会、中国食品协会的葡果酒专业委员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 记者:这几个协会有没有推出一些规范性的标准? 李德美:有啊,标准的制定都是由这些协会来主导完成的。像2008年实施的新国标《葡萄酒产品标准》(GB15037)、《葡萄酒良好生产技术规范》、十二五国家规划等关于葡萄酒行业的工作都是。 记者:现在的酒庄建设,确实比较盲目,缺少指引。市场需要规划,但如果一开始酒庄就没有什么规划,比如说在同一个产区,大家在不同的地里都种植赤霞珠,要做市场的时候,它们的个性和差异化又在哪里? 李德美:你说的这个现象是行业中的一个事实,发生这些现象的企业或者投资项目,可能葡萄酒不是他投资的一个目标,而是以葡萄酒作为一个概念,去整合自己的一些资源,发展一个商业项目。对于他们来说,种什么葡萄,酿什么酒不是一个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 记者:他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投资项目,而没有把它当作一个真正的葡萄酒项目来做,对吗? 李德美:对。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他也有他的合理性,但是对于那些真正的以葡萄酒为主要投资项目的人来说,这个工作大家还是在按照他们本原的来做,就是从源头上来展开,这次你看到的天塞酒庄就是这样的项目。很多项目里面都带有一定的探索性的工作,像品种的选择、栽培方式、酿造的酒的风格特点等都会去做一些探索,这也是符合目前行业发展和市场规律的。 记者:这些年国内冒出了不少精品酒庄,它们在国内国外屡获殊荣,你觉得它们大致呈现了什么特点? 李德美:这些酒庄有它们生存发展的空间的,因为中国食品的安全是一个重大的社会挑战,这些小酒庄的优势正好可以在这个空间存在,因为它们往往只做区域性的市场,毕竟这是它们的主要市场。小酒庄葡萄酿酒都是他们自己在做,在推广上,他们很容易让人们知道他们是怎样做的,能够说得清楚,并且是直观的,他们很容易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信任。国外小酒庄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只能做成熟的市场。 记者:所谓精品酒庄,有没有大致的标准去界定,比如说它的面积或者产量? 李德美:这个也不好说,但是工信部对葡萄酒企业核发生产许可证时,要求产能最小每年能达到75吨,酒庄的面积大小没有严格要求,当然至少要求自己能生产和酿造葡萄酒。 记者:现在投资酒庄的挺多,投资前他们有没有做详细的商业计划? 李德美:现在投资酒庄的有几种情况:第一种,就是比较随意的,偶然就决定投资葡萄酒行业了;第二种,就是以葡萄酒作为一个平台,来整合他的一些社会资源;第三种,就是纯粹的投资。 记者:哪些葡萄酒品种比较适合中国人的口味? 李德美:中国市场不是一块整体的水平,至少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已经懂得葡萄酒的,有鉴别能力的,能够识别、找到自己喜欢的葡萄酒口味的,这一部分人的口味就是国际的,喜欢进口葡萄酒;更大的一部分是第二部分,他们是葡萄酒的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的状态是他们把葡萄酒视为不同于啤酒和白酒的另外的一种酒,对于葡萄酒来说没有太多描述和识别能力。他们认为葡萄酒也是好喝的,可以大口喝的,一切太重的葡萄酒都不属于这个群体。 记者:有没有哪个品种在哪个产区的表现更为突出的? 李德美:现在还谈不上哪个产区更适合哪个品种,因为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葡萄酒市场。 记者:中国各产区的优劣势是什么? 李德美:从自然条件来说,中国葡萄酒产区没有太多的优势,与国际上相比,我们的困难比人家多,自然条件也不够完美,比如说冬天那么冷,葡萄得埋土。 具体到国内不同产区,在西北地区,光热资源要好一些,果实成熟相对容易一些,病虫害相对低一些,这个地区还有土地资源优势,很容易找到土地,集中连片,有规模。在东部地区,相对来说,夏天偏湿一些,光照偏弱一些,病虫害的风险就高一些,果实成熟度不是每年都能达到很好,但他们的优势是,产业发展得早,技术力量比较好,靠近消费市场。 记者:国产葡萄酒的机遇在哪里? 李德美:要想发展,必须关注大众消费,当做大众消费时,与进口企业相比,国产葡萄酒企业反而是优势的,因为他们熟悉中国葡萄酒市场,有葡萄酒的销售网络与渠道。大众消费是品牌主导的,是品牌的影响力,而不是产品的品质,只要产品不差,不一定要强调它有多强的个性和特点,这是一种对品牌有忠诚度的消费市场。无需担心与进口葡萄酒的竞争关系,可能产品的成本会比境外的葡萄酒成本高一点,利润空间小一点,但只要有利润模式,就可以去做,因为别人是抢不走的,这就是对品牌的忠诚度。 记者:对国产葡萄酒的未来趋势,你怎么看? 李德美:两极分化,其中大的会越来越强大,但是可能被国际化;另外生产规模小的精品酒庄,发展会越来越兴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