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酒达人速成手册!

现在,什么都开始讲究个腔调逼格,对什么都多懂点,自身涵养和气质就体现出来了。而对于葡萄酒来说,我们关键要有一颗好奇心和求知心,俗话都说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这分分钟提升腔调逼格的事我们怎能错过? …
,

是不是越贵红酒“年份”就越久?

“年份”是指葡萄采收、榨汁酿造的时间,在国外叫做“收获年成号”,是欧美葡萄酒消费者十分重视的一件事。因为葡萄的生长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气候要素,如光照时间、温度、降水量、空气湿度、风及各种自然现象。所以葡萄的生长随着每年气候的变化而不同。 葡萄的收成有好年景、坏年景之分,可直接影响到葡萄本身的质量,进而影响到葡萄酒的质量。在法国等欧洲国家,每年都要对各个葡萄产地(如波尔多、布根地、梅多克等)的葡萄收成情况划分等级、进行公告,并形成了惯例。 懂得分辨和欣赏高品质的红酒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无论是从选酒、储存、用酒时的温度与环境,甚至所用的酒杯,各种细节和要点都不容马虎,因为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红酒的品质和味道,而我们也将会逐一探讨,为大家探究红酒的特质。在挑选红酒时,不少初学者都误以为出产年份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虽然一个“好年份”对于一支高品质的红酒来说是重要,但红酒品质好与坏,也需要视乎出产国家和地区。 一般来说,我们认识到最传统的红酒都是来自法国的,而大家所讨论的“好年份”,正正是针对著名盛产红酒的法国波尔多地区所出产的红酒。“好年份”的定义是指那些年份的天气十分适合葡萄的种植,这些日长夜短、温差少和雨水少的地方,出产的葡萄酿制的红酒品质比较优良,至于价格的高低,就要视乎出产的数量和产地了。普遍红酒的“好年份”就有1982年、1985年、1986年、1990年、1996年、2000年及2001年、2003年。 葡萄酒的出生日期 酒的年份(millesimes)这个词,可在法语国际会议方案中找到严谨的定义:“年份是贴在葡萄酒瓶上确保生产年的格里历年数字”。然而,一个定义并不总是足够严密明确的,从1582年以来,在广告里总要附加一些个性化的东西。 millesimes这个葡萄酒专有名词,专指葡萄酒的出生日期。在酒的标签上标明它的身份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证明这个酒的酒龄,以便允许葡萄酒爱好者按照他的口味和状况选择一个年青的酒或是陈年的酒;二是说明葡萄收获的年份,一般来说葡萄园中的葡萄,一年和一年的收获质量是有很大不同的,所产葡萄酒的质量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异,在酒瓶上标明年份,可给消费者在去掉瓶塞前就能获得酒的质量信息。 各个年份酒都有它的典型性,它的演化特征,它的名望和它的标价,为此所有的高级葡萄酒产品都会标出年份。在酿酒工艺不变的情况下,产地的自然条件对年份酒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同一年份在不同的产区或者同一葡萄园在不同的年份酒的质量都不相同。在商店的货架上,对普通价格而言,也有很优秀的酒不标明年份,但通常这都是一些年青的酒,或者是合理的混合品种酿造的酒。 millesimes每年都不相同,这是气候变化的杰作。从来没有过两个葡萄收获期是一样的,可以断言,从酿造者的观点来说,人们永远也不会在不同的年份做出相同的酒来。气候对于葡萄而言似乎比对其他的水果更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由脚到顶的葡萄穗成熟需持续45天,果穗成熟很容易受到伤害,在收获期天气的好坏给葡萄质量带来的正负面影响非常大。而好年份和差年份又是不可预见的,并没有固定的周期。 根据波尔多地区的记录,从1930年到1980年的50年间,好年份有20个,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30—39年只有两个,34和37年;40—49年有三个,45、47、49年;50—59年有五个,50、52、53、55、59年;60—69年有四个,61、62、64、66年;70—79年有六个,70、71、75、76、78、79年;可见每个十年中好年份的出现数目都不同,奇数偶数虽大致相当,但并没有什么规律。 葡萄酒的“年份” 有那么多好年份,那么要不要对它们进行分级也来个比较呢?照道理作为职业品尝者,不应该无视年份差别的出现,也不能避开年份分级的需要,应该像提出原产地命名规则一样,给年份打分排队。 然而事实上,对一个年份的评分并不是绝对值,仅是对同一地块收获的不同年份酒的比较,要公正地建立一个年份等级是很困难的,因为年份具有抽象性和主观性,它涉及到不同年龄的酒对年平均质量的比较。比如前年是2004年,其他年份怎样能接近现在的酒型去比较呢?要综合2002,2000,1998等年份的印象;而这些酒已经在瓶中保藏好几年了,它们又发生了怎样的演化呢? 这就需要对这些酒先前的印象有一个很好的追溯以往的推理判断,并再展示以往的那些年份的评价。人们明白这样的分级不仅很麻烦而且会引来无休止的商榷。故品尝者之间对此留有很大的余地,能广泛地达成共识。另一个概念是像均质一样,在产生的年份等级系列中,应当把酿造的难易性、结果的规律性、商业气氛等因素也纳入年份的印记中,这又会导致一些大的、好的庄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不可比因素更多。至于进行不同地区年份的比较那更是不可能的事。 一个最简便实用的办法,就是把年份分为好和差两级,事实上好坏年份并没有截然不同的分界,“没有更坏的年,只有困难的年”。这是一条定律。从这样的理念出发,即便在葡萄原料质量欠缺的年份,现代化的工艺技术也可以弥补其不足,如果达不到高质量,也至少总能保证其没有错误,中等好的年份,总能出比较好的酒。有一些葡萄酒的爱好者,局限于他们的体验,总是想高档酒出自于大年份,其实他们不了解精明的买主所遵循的原则是“小酒庄,大年份;大酒庄,小年份”。 特殊的气候和现代的技术都是很重要的,葡萄酒工作者永远不能忘记先天和后天的统一性。 在葡萄酒的商标上注明葡萄收成的年份,这种葡萄酒称为“年份葡萄酒”,其意一是向消费者提供一个特殊的信息,让高层次的消费者按年号选购酒;二是葡萄酒标明采收、酿造年份,对于葡萄酒收藏家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卖一瓶就会少一瓶;三是饮用标有年份的葡萄酒,有可能引起人们的联想,回忆那一年的欢乐与奋斗,增加饮酒时的情趣,这也是葡萄酒文化的一种享受。 在法国等欧洲国家,政府每年对于各种葡萄酒,包括年份葡萄酒的生产总量均进行登记,实行在源头控制。所以,年份葡萄酒的销售量在逐年减少而绝不会源源不断! …
,

读懂这九张图 从葡萄酒“砖家”变“专家”

面对纷繁复杂的葡萄酒知识,我们应该从何入手,以最快地掌握葡萄酒的基本知识呢?酒庄网为您精心制作了九张张葡萄酒知识卡片图,涉及葡萄酒酒标、酒杯、侍酒温度、颜色、香气和风土等方面的重要知识要点,并在最后把九张图片成功组合成一张,以让大家对葡萄酒知识有个概览性的认识。一图在手,不愁学不懂葡萄酒! …
,

法国酒庄的中国买家

作者:--?? 编辑:孙庆冉 John Sun?发布日期:2015-03-10 中国富商收购法国酒庄后突然遇难的悲剧 ,再次把买酒庄这样一个看起来极其小众的事情摆在了大众的面前。有多少国人在法国购买酒庄?他们都是些什么人?他们是为了买酒,还是为了买庄? 就在前年末,2013年12月20日,国内各大媒体均刊登了这样一条让人唏嘘的消息——《中国富商携儿子乘直升机考察法国葡萄园时失事》。寒冬腊月,波尔多冰冷的河水吞没了郝琳和他12岁的儿子,以及机上另外两名乘客。 近年,中国人在海外买酒庄的消息时不时因为赵薇、章子怡和姚明这样的名人出现,零星获得媒体关注。此次悲剧发生,再次把买酒庄这样一个看起来极其小众的事情摆在了大众的面前。有多少国人在法国购买酒庄?他们都是些什么人?他们是为了买酒,还是为了买庄? 城堡不是身份 无疑,这是一场富人的游戏。而中国人偏爱波尔多,一如他们曾拜倒在LV的脚下。 综合去年年底的公开资料,5年买下60个酒庄,并且数字还在不断刷新。中国富豪打败比利时人,成为波尔多头号外国业主,也是第一大买家。其余在法国境内的收购则散落在勃艮第、普罗旺斯等地。 波尔多的酒庄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爱冠以“…

31种中国葡萄酒入选法国著名葡萄酒年鉴

作者:--? 编辑:孙庆冉 John Sun?发布日期:2015-03-09 中国红酒质量正在提高得到法国著名评酒专家好评。三十一种中国红酒将被收录到『2015-2016 贝丹+德梭葡萄酒年鉴中文版』(Bettane &…
,

什么是混酿葡萄酒?

有些葡萄酒爱好者把混酿葡萄酒比作冰淇淋圣代,那从没听过混酿的葡萄酒屌丝们该如何是好? 什么是混酿葡萄酒(Blend) 顾名思义,混酿葡萄酒是相对单品葡萄酒(Varietal)而言的,即采用至少两种葡萄酿制的葡萄酒就叫混酿葡萄酒。 五大必知的混酿真相 以上简洁的概括想来不足以道出混酿葡萄酒的本尊,不过以下5点应该能让你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 (1)混酿酒和单品酒不同 马尔贝克…
,

喝酒脸红是怎么回事儿?

酒桌上,经常看到不少小伙伴还没饮上半杯小酒,脸蛋就红得跟个红苹果似的,甚至全身皮肤发红。这种现象,中国人俗称“上脸”。这一度成为了人们劝酒的理由,因为在大部分人看来,喝酒越容易脸红的人越能喝。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喝酒脸红到底是个啥情况。 喝酒为什么会脸红? 不少人认为,“上脸”是酒精导致的,其实并非如此,这是由乙醛引起的。很多人喝酒后,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会使得乙醇迅速转化成乙醛。但是,大部分脸红的人体内缺乏一种“乙醛脱氢酶”,因此迅速累积在体内的乙醛迟迟不能代谢,正是乙醛使得体内的毛细血管迅速扩张,从而导致脸红。 喝酒脸红对身体会产生什么影响? 喝酒脸红的人并不像人们常说的不容易醉,相反,喝酒脸红的人容易出现头晕、恶心想吐的现象,因此容易出现酒精中毒。此外,通常喝酒脸红者对于酒精的敏感度比较高,饮酒后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如出现皮疹、丘疹、皮肤水肿等症状。 《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称:“那些喝酒脸红的人可能面临的不只是酒量差的尴尬。研究者发现,脸红可能预示着患喉癌的风险增加。”报道指出:“中、日、韩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缺乏乙醛脱氢酶,因此很多人喝酒后都比较容易脸红。” 不过,根据经验,不喝酒1-2个小时后脸上的红色会渐渐腿去,这主要是靠肝脏里的P450慢慢将乙醛转化成乙酸,然后进入TCA循环而被代谢。 喝酒脸红者该如何喝酒? 鉴于上述影响,喝酒容易脸红的人肯定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大口喝酒。容易上脸的人最好适量喝酒,但是如果碰到必需喝酒的酒局该怎么办呢?人们可以在喝酒之前可多喝酸奶或者加蜂蜜的牛奶,以保护胃和食道黏膜。此外,不要空腹喝酒,空腹时酒精吸收快,人容易醉。 另外,不少人喜欢服用解酒药,一些喝酒脸红的年轻人认为脸红是一种过敏反应,服用抗组胺药物的同时可以继续喝酒。然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09年的一项研究结果却警告道:“无视喝酒脸红这种症状,只服药并继续喝酒会增加食道癌的发病率。” 喝酒后脸泛白又是咋回事? 除了喝酒脸红以外,有些人也会出现脸色泛白的现象。这又是咋回事呢?这是因为这些人体内高活性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均没有,吸食的酒精主要靠肝脏里的P450慢慢将乙醛转化成乙酸,因此脸色会泛白。这种人连基本的酒精都很难快速分解,导致酒精蓄积,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喝了很久以后,到一个点突然不行了,烂醉如泥。在急性酒精中毒中,这些人占了大多数。 不管你是红脸、白脸还是正常脸,小酒怡情,大酒伤身,大家要根据自身情况,坚持适度喝酒原则,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喝酒之道。 …
,

姚明发起300万美元众筹投私人酒庄

作者:Jane Anson??编译:左麒伟?Richard.Z??发布日期:2015-03-06 中国顶级葡萄酒市场冷却之际,前国家篮球协会(NBA)球星姚明将邀请美国的葡萄酒和篮球爱好者投资他在纳帕谷(Napa Valley)的酒庄,个人投资门槛为5,000美元。 姚家族葡萄酒酒业公司(Yao…
,

为什么不推荐你喝自酿酒?

每年过年的时候,亲戚中总有几个长辈跑来“哟,小王,听说你做品酒师的,快来尝尝我自己酿的,比街上买的好喝”。唉,每年都要想办法委婉地拒绝,还得想办法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规劝他们不要在家里自酿葡萄酒了。为什么?请听我耐心解释给你听。 饮用自酿酒有健康隐患 知味的办公室里有自动发酵烘烤的面包机,我们也喜欢自制酸奶,唯独亲友自酿葡萄酒这件事,我是彻底的敬谢不敏。同样都是自家发酵制品,对自酿葡萄酒额外的不感冒,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中毒的风险。 也许是“下馆子不如自家厨房做”同样的心理,很多人都觉得亲自动手制作的食物和饮料要比买回来的出色。“家里做的”,“奶奶家的味道”,“外婆自己喂大的走地鸡”,这些描述都带着家的浓情和安全感,在这个“面包店被曝光用过期面粉”,“大品牌的牛奶里检出三聚氰胺”的年代被格外珍视。但冷静地想一想,这要喝下去的东西,真的因为是亲爱的姑妈自家酿的就安全了吗? 在家里酿葡萄酒,“葡萄原料不做农残检测”、“开水烫一下来杀菌”,“温度靠室温变化”,“饮用前不经任何食品安全检测”……这些即使是最糟糕的葡萄酒生产厂,都未必能同时出现这么多有可能带来食品安全的风险。 葡萄酒的发酵酿制过程其实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酵母菌把糖变为酒精”那样简单,在家庭这样杀菌消毒比较随意的环境,有可能出现有害的微生物超标的问题。而且出现有害微生物风险还存在地域的差异,比如我的家乡新疆就比别的省份高发因为食用了自制发酵的豆制品而引发肉毒毒素中毒案例。 有害微生物在葡萄酒的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杂醇(甲醇和其他乙醇以外的高级醇类),它们比乙醇对神经系统有更强的毒性,达到一定量直接带来的身体反应就是头疼。常听人说喝自酿酒容易醉或是“后劲足”,并非家里拼拼凑凑的环境能比酒厂标准设备条件下发酵出更高的酒精度,而很可能是因为杂醇含量超标而导致的。因为甲醇对视网膜和视神经极强的选择性伤害,甚至还出现过喝自酿酒险些失明的案例。 有人说,"你是不是在危言耸听,想让所有喜欢自酿酒的人都去买葡萄酒。我家自酿的酒我喝了一点事儿也没有。而且古人没有现代酒厂的技术条件也好好酿了近千年葡萄酒,我家亲戚技术还比不上古人吗?” 首先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提醒大家注意饮用自酿葡萄酒存在风险,并不是说所有的自酿酒都存在饮用安全问题。我认识一些真正的“自酿发烧友”,大家凑钱买了一套小型酿造设备,找酿酒师朋友指导学习正规的酿造方法,当然这简直是开酒庄的节奏了....没这么豪气的自酿葡萄酒爱好者,近年来也有机会通过一些国产酒庄推出的“专业自酿服务”,到酒庄的酿酒车间里参与现代工艺酿酒的全过程,然后把自己亲身参与酿制的酒买回家。 而关于“不使用现代技术的古人不也健康幸福地生活着吗”的问题,通常我们称之为“玫瑰色的怀旧想象”。很多人也很难想象当年法国皇室居住的凡尔赛宫里其实到处是虱子。要知道,在巴斯德发明巴氏消毒法之前,葡萄酒和啤酒酿好之后很容易变酸(微生物活动)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问题。在葡萄酒发酵过程的微生物学认识的基础上,才发展出了现代酿酒业,酒庄酿制的葡萄酒品质和安全性才得以显著提升。如果你亲戚家自酿酒的时候注意严格对所有承装的容器进行沸水杀菌,酿好的酒在装瓶后还用巴氏消毒法处理,那风险应该会小得多。那就去问问他们是怎么酿的吧…
,

那些“隐居”在深山的红葡萄品种

知道赤霞珠 Cabernet Sauvignon、梅洛 Merlot或者黑品诺 Pinot Noir这些红葡萄品种,就很厉害了?稍等,先看看酒庄网为您罗列出来的这些再作评论吧! 派斯(Pais) 派斯是智利种植面积第二大的葡萄品种,如今在智利葡萄酒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6世纪中期,西班牙人首次在智利南部的莫莱(Maule)产区种下派斯,这种葡萄皮薄但产量高,当时种植面积虽大,但却被认为品质较差,只适合酿制散装酒。 然而,葡萄酒巨头之一桃乐丝公司(Miguel…

2015年国产葡萄酒竞争压力空前

作者:--?编辑:孙庆冉 John Sun?发布日期:2015-03-04 进入2015年,举步维艰的国产葡萄酒在未能穿越“寒冬”的情况下,将遭遇进口葡萄酒关税下调的冲击。这双重压力有可能将国内葡萄酒行业推入压力空前的竞争险境。 尤其是关税归零,或将促使进口葡萄酒之虎长驱直入,加紧蚕食国内葡萄酒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 有例为证,新西兰葡萄酒的“零关税”自2012年开始,在取消2%~4%的进口税率之后,对中国出口迅速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在华出口份额节节攀高,中国消费者也更加有兴趣购买物有所值的新西兰精品酒。 这一情况将在世界第四大葡萄酒出口国智利和占据我国进口酒份额第二的澳大利亚身上上演。2015年智利葡萄酒进入中国实现零关税。澳大利亚也会在4年之内实现关税归零。 值得注意的是,二者是这近两年在中国创造“逆势增长”出口记录的国家。 进口酒关税归零或下调将打压国产葡萄酒的成本优势。可以想象的是,未来几年内,国产葡萄酒除了将遭遇进口酒关税下调和归零的阶段性冲击外,长期依赖的价格优势,将不再成为竞争王牌,这将是国产酒无法回避的竞争冲击。 零关税之下,国产葡萄酒企业的效益空间将遭挤压。 不同于我国把葡萄酒产业被列入轻工业,生产企业要承担更多的税收等费用(比如10%的消费税等),欧盟很多国家将葡萄和葡萄酒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整个产业链都获得国家的补贴。即便是在葡萄酒酿造领域,在国外,葡萄酒厂、葡萄酒庄依旧属于农业产业领域,相应的税收、管理费用要低于工业产业。在出口方面,欧盟很多国家对于出口的葡萄酒产品有退税的政策。 反观我国葡萄酒产业虽有一定补贴,不过,仅有蓬莱、宁夏等少数产区对于种植葡萄进行补贴,而且这种所谓的补贴多是一次性的,补贴数额也十分有限。 在欧洲、澳洲、美洲等国家的葡萄酒出口到中国本都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下,零关税将更加显现进口酒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价格优势。 欧盟普通进口葡萄酒原价差不多2欧元左右,折合人民币不超过20元,加上运费平均每瓶2元,税后的到岸成本为30元左右,加上经销商运营成本,每瓶酒售前成本约32元,成本优势本十分明显。 随着“零关税”实施,进口酒在中国出口将砍掉运费中的交税到岸的成本。 由此可看,国产葡萄酒价格优势本来就不能长久,现在更是靠不住。 国产葡萄酒其他的压力来自自身,在以往同进口酒竞争的环境中,国产葡萄酒长期倚重团购渠道等灰色营销。当下,随着限制“三公消费”、“禁酒令”等政策的实施,这些不合理消费形态在逐渐破裂,并对国产葡萄酒的市场造成了很大压力。 从调整这几年来看,由于灰色营销失效,加之没有培养起大众消费需求,国产葡萄酒部分区域进口产品比重不断上升,甚至已经挤占了国内的品牌市场,进口酒大量进口、库存,以低价抛售,对产业、市场都形成了严重冲击。 国内葡萄酒企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一些内部问题,也使得国产葡萄酒在未来竞争中压力空前。 首先是产品个性不太突出的问题。虽然,近几年来国产葡萄酒在个性打造上有所进步,但路还很远。国产葡萄酒产区、企业的产品不能表现出区域的个性和特点,定不能形成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不少国产葡萄酒企业长期把产品定位在高端,这不符合产区自然条件和市场规律,在行业调整之下遭受重击。世界上主要的葡萄酒生产、消费国家,都以餐酒为主,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结构,国产葡萄酒产品要进入家庭产业才能扎实,高端市场的“蛋糕”才能真正做大。 再者,国产葡萄酒行业长期对技术认识和尊重度不够,使得我们的产业没有支撑,没有支撑也就没有未来。虽然现在各产区都有品质不错并获得公认的产品,但文章来源华夏酒报由于性价比不合理,以致我们失去市场和消费者。 在市场推广模式上,国产葡萄酒企业的市场推广是品牌、概念、渠道为王;推广人员不懂酒,推广活动远离消费者,并且期望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的故意把葡萄酒神秘化、神圣化,这样更是加大了葡萄酒与消费者的距离,也加大了我们谋局未来的压力。 …

帕克退出期酒评分

作者:--?编译:左麒伟?Richard.Z??发布日期:2015-03-03 不久前,知名酒评家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er)宣布,今年不再参与品评2014年份波尔多期酒。   波尔多葡萄酒交易指数(merc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