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期运动与葡萄酒饮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研究发现:结合定期运动,饮用红葡萄酒与白葡萄酒都有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 关于红酒与心脏健康的研究有点不可思议,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定期运动,适量喝酒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此项研究还发现白葡萄酒具有与红葡萄酒相同的效果。 在8月31日巴塞罗那举行的欧洲年度心脏学大会上,捷克科学家Milo?…
,

变质的葡萄酒是什么味道

你可能有机会接触一些非常老年份的葡萄酒,酒液位置降低了,酒标陈旧也有损坏,当然最关心的还是这酒坏了吗?还有喝吗? 坏掉的葡萄酒是什么味道? 其实酒跟其它东西一样也会因为酿造不佳、运送不佳或保存不佳而“坏掉”。只是一瓶酒有没有…
,

圣爱美隆的味道:做出正确的选择

右岸红酒的爱好者们会发现在圣爱美隆(Saint-Emilion)最有名的品牌中选择一款葡萄酒是一件非常难抉择的事情。James Lawther MW透露了在哪里可以找到这个地区最好的红酒。 圣爱美隆产区确实有点自相矛盾,它与玛歌产区(Margaux)的葡萄酒一样都是波尔多葡萄酒里面最有声望的品牌,就这一点而言,它可以说是波尔多最有名的红酒产区之一,但是只能小规模地从单个的酒庄那里买到它们确实让人感到非常奇怪。其历年的销售量非常大,所在的酒庄可能也不是很有名气,产量来自每一个酒庄的数量也颇为有限。除此以外,酒的风格、风土条件以及购买的问题也相应地变得更接近勃艮第口味。 目前,640个酒庄主大约拥有1400英亩的AOC…
,

选购葡萄酒前需掌握的小知识

一瓶高雅别致、晶莹剔透的葡萄酒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闪烁着水晶钻石般的光芒,在特殊的情调中款款出场。而绅士贵妇于奢华场所中,万不离手的那杯或宝石红或浅金黄色葡萄酒的画面更是经典绝伦。其实对于现今的小资来说,葡萄酒早已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成为了生活格调与风尚品位的象征。通过与之亲密接触,一介平民也可以成为精神贵族。 葡萄酒又是果酒中历史最悠久、产量最大宗的一种。要成为品酒高手,除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专业的选购技巧。 细读瓶外标 葡萄酒瓶身的标签用来向消费者介绍葡萄酒的产地、出厂日期、级别、原料等方面的信息。酒的品质越优良,那么酒标内容也会更为全面和丰富。了解葡萄酒的最佳方式是收集已享用过的葡萄酒酒瓶上的标签,许多知识都可以从瓶上的标签中学到。 法国某酒庄曾收藏毕加索的作品“巴卡那”(酒神侍女的名字)。直到毕加索去世,他的后人才同意将其作为酒标。1973年并不是一个葡萄生产的好年份,该年所酿的酒品质平平,却因毕加索的名作上了酒标而被竞相收藏,看来酒标本身的魅力也不小。 了解产地 标定的区域越小,葡萄酒的质量越好。例如,标签上只标有“法国葡萄酒”或“勃艮第葡萄酒”,这种酒的品质一定不如在标签上清楚地标出产地为“MEURSAULT”或“VOLNAY”的葡萄酒。如果一个城堡或领地被列在葡萄酒标签上,这说明该葡萄酒是产自特定葡萄酒厂的特定类型。有的庄园名称旁边还附带庄园的图案。 有的标签上还以较小的字体标明“产区”,这点也很重要,是反映葡萄酒品质的一大依据,国际上的产区划分森严。 出厂日期 在国外,葡萄酒一般没有保质期一说,人们完全可以根据经验和知识来辨别葡萄酒的最佳饮用期,按有关法律规定必须在标签上注明保质期可算是我国特色。例如干红、干白葡萄酒的幼年期大致有半年至一年,这段时间的酒是在酒厂度过,到出厂时已步入青壮年成熟期,五六年之后逐步进入衰老期。所以,按出厂日期算,五六年之内都属于葡萄酒的最佳饮用期。 葡萄酒级别 在葡萄酒市场发展较为规范成熟的国家,有专门的法律规定要标注酒的级别。酒的级别大致分两种:法定庄园级别和庄园内部产品级别。例如法国政府就将入流的酒庄分为一级酒庄、特别酒庄、特别特酒庄。一个庄园想从一级晋升到更高的一个级别,其审核之严格就像星级饭店晋级一样。庄园内部会根据当年的原料情况、酿制水平等确定该年品质是否出众,然后定级。有的酒庄直接在酒标上标出等级,一目了然;有的酒庄则按品质划分品牌,如果该年未能酿出好酒,某品牌就干脆不出产,这也是一些名庄园为保住金字招牌的一招。 目前,国内的葡萄酒一般按照不同产区划分,消费者按个人不同品味选择,没有严格的级别之分。 生产编号 按照国外相关法律规定,评上一定级别的葡萄酒为了保证品质,原料要精挑细选,出产数量不能太多,为了掌控数量,出产的酒必须在标签上列明生产编号。有的庄园,尤其是年产量不多的小庄园的酒标上也标有编号。这不仅是限量生产的顺序号,也是收藏的重要依据。更有甚者,一些庄园主为了防伪会亲笔在酒标上签名。 葡萄原料 酒标下方中央或酒瓶背后的标签会标明酿酒所采用葡萄的品种名称。按一些国家的生产标准规定,在酒标上明示的葡萄品种至少达到85%以上。酿制干红最佳的品种有赤霞珠、梅鹿辄等,干白则有霞多丽(又名查多尼)、雷司令等,光是听这些优雅的名字,就知道是世界级名品葡萄。 必加提语在酒标左下角或右下角会有酒精度数和容量的标记,这两点一看便知。各庄园酒标的主要内容大致相同。有的在瓶肩处或瓶背上贴有另外的小标签,有的在木塞上还印有庄园名字。有些庄园为了突出文化传统,酒标设计一成不变,只是年份不同;有的为了突出每年的特点,而采用不同年份不同设计风格的酒标。 端看瓶中物 葡萄酒中可能存在一些沉淀物(什么是葡萄酒中的沉淀物?)。沉淀物如果是软木渣,则不影响饮用;沉淀物如果呈粒状,瓶倒立沉淀迅速下降,且酒液仍透明,则多为酒石沉淀,亦不影响其饮用;但如果酒体浑浊或者有絮状物,则可能发生霉变,不宜选购。 察颜观色 干白葡萄酒多为微黄带绿,干红葡萄酒也有深红、宝石红、砖红等多种颜色。红酒的色度随红酒的藏酿而变化,新酒通常为深红色,藏酿酒杯边处的颜色变浅,并带有淡棕色,就如秋天的枫叶般。 红酒的质地通常是用其粘度术语来描述的,最为人知的是粗纹(leg),即附在杯边的油状的液体滴珠。粗纹反映了葡萄酒的酒精度数和甘油含量及颜色提取的程度。对于壮实的葡萄酿制的红酒,如温热气候中生长的卡本妮萧伟昂,粗纹是好现象,但对于敏妙的红勃艮第,粗纹说明酿酒手法过重,且过于依赖加糖。发暗失去光泽的干红葡萄酒不宜选购。 …
,

红葡萄酒降温要恰到好处

美国的‘金粉黛’是一款比较优秀的酒,之前本人尝试过,记忆犹新。但是,关于这一次的口感跟香气和以往有些不同,我想主要原因应该是因为那天晚上泡在冰桶里降温时间太久太过而没有来得及还原到葡萄酒恒温状态下去品尝。在这炎热的夏天,当室内温度和酒的温度高于酒的恒温状态下饮用,当然是需要稍微降一下温的,然而,如果降温太过,又迫不及待的去品尝,这个时候,就的香气就不容易散发出来,口感上也会显得因低温而发紧发涩。 由于众所周知的化学原理‘热胀冷缩’,‘冷缩’肯定使得酒自身显得呆板拘谨,原来酒里面很多优秀的品质或糟糕的感觉、味觉和嗅觉等,都无法呈现或暴露出来,就是所谓的‘酒死’,但‘酒死掉’并不是‘酒坏掉’,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有专家说‘酒死掉’并非‘酒坏掉’是有道理的。除此,葡萄酒出现的情况或许还有其他原因造成,譬如收藏、保存、运输等出现了问题,倘若是后面的种种原因,那么葡萄酒就不是‘死酒’,而是‘坏酒’,那么问题就严重了。 有一点是正确的,葡萄酒当然要经过冷处理,但要知道,冷处理若像莫些人说的到了-25度,那就太离谱了。另外,没有人是在冷处理状态下品酒的,如前面所说,去品尝‘泡在冰桶里降温时间太久太过而没有来得及还原到葡萄酒恒温状态’的‘失去灵魂的酒’,也就太缺乏葡萄酒知识了。 另外,诸如‘白葡萄酒才需要冰饮,红酒可以在室温下饮用’此种说法据闻源自于欧洲,想来是因为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以至引起国人的误解。 欧洲的平均室温大约在15-18度。况且法国人藏酒只藏在自家的地下酒窖或阴凉之处,一般温度是12度左右。冬夏季虽有温差,但不至于影响到酒的质量。而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夏季的室温往往可以达到30度。而所谓15-18度的最佳温度也只限于波尔多和勃艮第等等口味较重的红葡萄酒而言,对于其他口感较清谈的红酒来说,或许要再冷一点儿才比较好喝。 笔者就曾饮用过烈日照射下的所谓‘室温’红酒,此等‘热红酒’比‘热啤酒’还要难以下咽。其实我们不用太拘泥于温度,若觉得酒温不对劲,红酒一样可以放在冰桶中降温后再喝。‘一冰掩百拙’本身饮用白酒的名言,其实对于红酒一样适用。 …
,

葡萄酒瓶底凹洞的作用

国际上的标准葡萄酒瓶和国内的白酒瓶不一样,它的瓶底总是都有一个凹洞,那么这样的设计为了美观还是为了坚固? 其实这个凹洞的主要功能是让葡萄酒直立时能使沉淀物聚集在凹槽的底部。便于倒酒时瓶身由下往上逐渐呈95-100度角时,沉淀物能从凹槽底缓慢滑往瓶肩,避免瓶底的沉淀物扬起,使葡萄酒混浊的状况出现,一般情况下未经过滤的葡萄酒的沉淀物会十分的明显。真正100%纯葡萄汁酿造的葡萄酒都有积淀物,积淀物是酒石和益生菌,有益身体健康。相反,温度低于10度以下时还没有积淀物,则说明酒的质量一般,或是彻底过滤过的葡萄酒。 …
,

简单了解葡萄酒的起源

关于葡萄酒的起源,古籍记载各不相同。大概是在一万年前诞生,已远至历史无法记载。众所周知,葡萄酒是自然发酵的产物。在葡萄果粒成熟后落到地上,果皮破裂,渗出的果汁与空气中的酵母菌接触后不久,意义上的葡萄酒就产生了。我们的远祖肯定会尝到这自然的产物,从而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酿酒过程。因此,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酒的起源是经历了一个从自然酒过渡到人工造酒的过程。 圣经中创世纪第八、九章说道诺亚醉酒的故事:诺亚是亚当与夏娃无数子孙中的一个男人,十分虔诚地信奉上帝,他也就成了后来人的始祖。当上帝发现世上出现了邪恶和贪婪后,决定在地球上发一场大洪水,来清除所有罪恶的生灵。诺亚遵循主的旨意,挑选地球上所有的植物(他挑选的植物就是葡萄)、动物种各一对雌雄,带着自己的3个儿子(西姆Sem、可汗…
,

怎么样的葡萄酒才算“均衡”

很多人问过这样的问题,怎么样的葡萄酒才算“均衡”? 何谓“均衡”,在葡萄酒而言,其实是当中的酸、甜、苦涩各种味道在口腔内与味蕾的交流。这各种味道在酒精和果味的衬托下会展现不同的层次,这种感觉在舌头上恍如高空走钢线艺人手中的平衡棒一样,无论偏向那边,都随时会有令人粉身碎骨的危险;而试酒境界中最至高无尚的,亦正是那一份摇摇欲坠的感觉。一生人能真正尝过的恐怕难得几回——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在世上所有饮品中,唯有葡萄酒可以做到! “均衡之道”看似虚无,亦非笔墨所能形容,更重要的是,不同的人对同一样的味道有不同的均衡标准,举例说,弄一杯浓浓的红茶,呷一啖,你会觉得又苦又涩,因为红茶跟红葡萄酒一样都有“单宁”,加几片柠檬,再呷一啖,你会觉得又酸又苦,有人会觉得难以下咽,但有人反而会喜欢这种酸苦的味道﹔如果在这时加一点糖,直至满意为止,这岂不是一杯柠檬茶?对﹗这就是“均衡”,茶的浓淡、柠檬的多寡以及糖的分量,都与葡萄酒颇为相似,分别是柠檬茶的“均衡”是操纵在你的手上,葡萄酒的“均衡”却全由酿酒师控制。酿酒师要照顾葡萄的生长情况,留意葡萄的成熟程度,葡萄的成熟,决定了单宁的浓度及糖分,一切皆属天然,完美的均衡,可反映酿酒师的修为,以及对酿制葡萄酒的执着——甚至是一种艺术的升华! 下一次,当你弄一杯看似简单的柠檬茶的时候,尝试从一个酿酒师的角度去理解,何谓“完美的均衡”,当是一大妙事!记着,葡萄酒的“均衡”与价钱无关,就正如五星级大酒店的柠檬茶并不一定比一杯大牌档的好。 …
,

国内葡萄酒如何划分等级

不同于葡萄酒旧世界的国家,我们国内葡萄酒质量等级划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行业规范,执行的标准也不统一,大多企业根据年份来划分葡萄酒质量等级,也有少数按照产地、葡萄树龄、品种、窖藏年限等来划分。而这些分级办法都只考虑了影响葡萄酒质量的某一个因素,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并不能正确全面反映葡萄酒的质量,可能对消费者产生误导。 而我国目前只有张裕-解百纳葡萄酒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的分级制度,我们暂且拿张裕葡萄酒的不同级别作个分析: 大师级:深宝石红色;香气纯正、浓郁,具有成熟果香,具有黑加仑浆果香气,具有浓郁的橡木香,橡木香与酒香协调,具有陈酿香气,入口柔和,口感圆润、丰满,芳香持久。具有结构感,典型性强。 珍藏级:深宝石红色;香气纯正、优雅,愉悦,具有成熟浆果香气,橡木香与酒香协调、典雅,具有陈酿香气,入口柔和,口感圆润、醇厚,芳香持久。有骨架,具有品种典型性。 特选级:宝石红色;香气纯正、优雅,果香浓郁,橡木香较浓郁,口感舒顺、较醇厚。有结构,具有品种典型性。 优选级:宝石红色;香气纯正、优雅,果香较浓郁,具有橡木香,口感协调,舒顺。具有品种典型性。 …
,

葡萄酒为什么会挂樽

当我们打开一瓶有年份的纯正葡萄酒,倒出部分酒液后都会发现酒樽(瓶)里会有深褐色沉淀物残留在瓶壁上。不熟悉葡萄酒的人们可能会产生疑虑:难道是葡萄酒的酒体变质了吗?或是这瓶酒的酒质低劣?然而,事实实际上并非如此:“有挂樽的才是真正用葡萄果浆酿造的陈年好酒。”。 真正的葡萄酒都是100%用优质葡萄果浆酿造,不含其它添加剂,葡萄酒的厚重口感取决于葡萄果皮中所含的“单宁”物质,单宁实质上也就是葡萄酒的“灵魂”。单宁在陈年的过程中会形成粗重的分子,进而形成沉淀物,加上葡萄酒常年卧放储存,果浆中释放出糖分的作用,沉淀物会挂在瓶壁上,最终形成了你眼睛里所看到的“挂樽”的现象。 沉淀“挂樽”是葡萄酒酒体成熟的正常现象,丝毫不会影响葡萄酒的果香和口感,更加不会对人体有害。一般酒体浓度越高的葡萄酒,沉淀会比较多,有些讲究的行家会使用较粗的漏斗来过滤。如何正确对待“挂樽”呢?有的酒商为了表面的观感,会用高密度的过滤器来过滤掉沉淀物,其实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一来不仅会损失葡萄酒的厚重口感和果香,还会过滤掉葡萄酒里丰富的营养物质。所以,正确的办法是在饮用的时候“换瓶”(或更换装酒的容器)。如果葡萄酒中沉淀较多或酒瓶因陈年而太旧,我们可以采用换瓶的方式来增加用餐的气氛。 换瓶有几点好处: …
,

冰酒是如何酿制的?

有人说,冰酒的诞生是一场美丽的错误。两百年前的德国,葡萄园遭受到突然来袭的霜害。酒农为了挽救损失,只好将错就错,将冰冻的葡萄压榨,按照传统方式发酵酿酒。谁知,无心插柳柳成荫,酿成了酒体饱满、风味独特的佳酿,造就了冰酒的问世。据说全世界只有奥地利、德国及加拿大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少数几个地方,在温度、气候与各方面条件都配合的状况下,才有条件酿制出高品质的冰酒。由于生产方式独特、产量稀少,其昂贵也就顺理成章了。据有关专家测定,冰酒的营养成分里几乎包含了人体所必需的数十种酶和氨基酸,有养颜、美容、保健等功能,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酿。 有这样一批国家,在那里,冬天的时候,温度计可以降到非常低,用这时期收获的葡萄所酿制的葡萄酒,我们称之为冰酒(vin…
,

葡萄酒中的沉淀物是哪里来的?

葡萄酒在酿造过程中出现的沉淀物质 葡萄酒在发酵过程中出现的沉淀被称为“酒泥”或者“酒糟”,其中的物质包括死酵母、蛋白质、葡萄梗、葡萄皮以及其他固体物质。葡萄酒跟酒泥接触一段时间可以获得更多的个性和复杂度;不过如果处理不当,葡萄酒可能发展出一些不好的风味。 葡萄酒发酵结束之后,为了把酒泥除去,会先进行澄清,然后再转移到橡木桶或者不锈钢罐里进行熟成。在熟成过程中,葡萄酒依然会析出沉淀,所以有时就会把葡萄酒从一个容器转移到另一个容器,这样也可以除去沉淀。 总的来说,葡萄酒在发酵与熟成过程中与酒泥接触得越久,就能发展出越为复杂的风味。酒泥接触时间的长短主要由酿酒师控制,没有固定的标准。现在由于过滤和澄清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一般很少能在瓶装葡萄酒中看到明显的沉淀物,除了那些用传统法酿造出来的香槟和起泡酒之外,因为这些酒的二次发酵过程是在瓶子中进行的。 - 葡萄酒装瓶之后出现的沉淀物质 对一般人而言,说起葡萄酒中的沉淀,脑中想到的都是葡萄酒在瓶子中产生的沉淀。不过,由于只有陈酿时间在8年以上的红葡萄酒才会出现沉淀,因此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很多人其实不需要为这个问题烦恼。 红葡萄酒在装瓶后出现的沉淀是由单宁和其他固体物质形成的。这些物质可以让葡萄酒获得一定的复杂度,不过在饮用的时候一般会把它们除掉。因为这些沉淀物会让酒喝起来有苦味,令人不悦;另外,它会影响葡萄酒的外观色泽,给人不好的印象。 如果你要喝一瓶已经陈酿了好几年的葡萄酒,可以先倒一点到杯子里,拿到光源下看看其中是否有沉淀。如果有,最好醒酒后再喝。 - 葡萄酒在杯子中出现的沉淀 有时候,你会发现倒在杯中的葡萄酒有一些小小的晶体沉淀(有时瓶子中也有),这种沉淀跟以上所说的两种沉淀都不一样。这些晶体沉淀不仅没有糟糕的味道,更被一些人视为优质葡萄酒的象征。所以,如果你发现一杯葡萄酒中有晶体沉淀,完全不需担心。 这些晶体沉淀其实是酒石酸盐,由葡萄中的酒石酸发展而来。不是所有水果都包含酒石酸。相比那些不含酒石酸的水果,包含酒石酸的葡萄可以酿造出更优秀的果酒。酒石酸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比在葡萄果汁中的溶解度低,在酿造过程中,它会和钾进行结合生成酒石酸氢钾——这正是你在杯中看到的晶体沉淀。红葡萄酒不像白葡萄酒那样总是处于低温环境中,因此它比白葡萄酒更容易析出酒石酸氢钾晶体沉淀。 从理论上来说,所以葡萄酒都应该会出现酒石酸盐沉淀。不过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通过低温控制和过滤把葡萄酒中绝大部分的酒石酸盐除去。那些根据传统方法酿造的、价格比较昂贵的葡萄酒由于没有使用低温控制和过滤技术,更容易出现酒石酸盐。在法国和意大利都有很多人喜欢用传统方法酿造出来的葡萄酒,他们会把酒石酸盐沉淀看做葡萄酒质量的象征。 葡萄酒中的酒石酸盐沉淀不会伤害身体,也不会破坏葡萄酒的口感,所以不需要把它除掉。当然,这些沉淀对身体也没什么好处,你不需要特意把它们喝掉。 - …